Skip to content

多指标综合评估法:通过综合多角度做出判断

更新: 7/18/2025 字数: 0 字 时长: 0 分钟

当研究问题更加细致的时候,考虑的指标变得更多,评价标准也会变得复杂。比如买房子就不像买零食、饮料那么随便,得考虑很多指标,即使简单列举一下,也会有以下考虑指标。

  • 户型:一室一厅、两室一厅、三室一厅......
  • 设计:房间布局、结构、装修风格......
  • 位置:市中心、近郊、远郊、新城区 /老城区·....-
  • 交通:距离公交、地铁站距离·.....
  • 配套:超市、医院、学校·.....

当然,还有最重要的:价格。即使是价格,也分每平方米单价和总价至少两个指标。这种大堆指标要考虑的情况,就是典型的多指标判断。

第一步:需要梳理清楚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,把同一类指标归为一类。这样能有效避免“狗熊掰玉米”、顾东不顾西的情况出现,可以有条理地解决问题。

以买房为例,可以把这些庞杂的目标,简单归类为:

  • 价格因素
  • 设计因素
  • 交通因素
  • 配套因素
  • 楼龄因素

每个因素下面又有好几个指标与之对应,这样就形成了评价体系。在这个评价体系中,各种类型的变量都有,获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,如图所示。

img.png

第二步:弄清楚每个指标的基本判断标准。

否则,一个指标都想不明白该如何评价,一堆指标聚集在一起,就更难想明白了。

常见的判断标准有以下 5种。

  • 单侧型标准,比如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。
  • 区间型标准,比如到市中心单程时间在30 ~ 60分钟
  • 比较型标准,比如在同样的条件下,楼龄越小越好。
  • 主观型标准,比如房间布局为“我很喜欢”“一般”“我不喜欢”
  • 保底型标准,比如必须有房产证,不接受小产权房。

在制定单个指标标准时,单侧型/保底型标准比较容易,因为这些代表了决策人的底线,但区间型、比较型、主观型标准比较难定。区间型标准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摸清楚范围,主观型/比较型标准和参照物有关,很有可能有个新参照物,之前的判断就全被推翻了。所以,在梳理单个标准时,最好的方式就是找极端情况,把自己的决策底线先摸清楚,然后多收集素材逐步丰富其他标准。

对单个指标理解清楚了,才能做综合评价。梳理完每个指标的评价方法,便可以得出如图所示的评价标准。

img_1.png

有了初步评价标准以后,可以进行综合评价。在综合评价时,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:这些指标是否一样重要?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以下两种。

方法一: 指标不一样重要,有优先顺序。比如,可以设定简单的优先顺序,价格 ≥ 设计 ≥ 交通 ≥ 配套 ≥ 楼龄。那么,遇到条件不同的房子时,则按优先级依次比较,一票否决,如图所示。

img_2.png

这种方法能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,但前提是对决策人的决断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。决策人得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能对众多指标排序。

方法二:先对每个指标,单独设立打分规则,之后对每个指标设权重,计算总分。

比如,设总分为100分,价格、设计、交通、配套权重占比分别为: 40%、30%、20%、10%。

  • 价格评分:单价1万元每平方米的房子评为100分,每增加1千元扣10分。
  • 设计评分:个人评价为“好”的房子评为100分,个人评价为“中”的评为80分,个人评价为“差”的评为60分。
  • 交通评分:到市中心用时30分钟的房子评为100分,每增加10分钟,扣20分。
  • 配套评分:2千米范围内有大型商超的房子评为100分,没有的评为0分。

以此为标准,如果一套房子的条件是: 单价1.2万元每平方米,个人评价为“中”,到市中心用时40分钟,2千米范围内有大型商超,则其单项得分如下。

  • 价格: 80分。
  • 设计: 80分。
  • 交通:80 分
  • 配套:100 分。

综合得分: 40%x80+30%x80+20%x80+10%X100= 82(分)。

其他房子也可以用此标准评分,最后看总分择优选取。

这种方法适用于性格纠结的决策者,每一个细节点都能顾及。但是这样很可能引发“盲人摸象”的问题,综合得分最高的,可能很平庸,没什么特点。然而做综合评估就是这样的:特色与均衡性本身就很难兼顾,并没有完美的方法能解答所有的问题。很有可能同样的房子,用两种不同的方法,选出来的适合对象完全不一样!

可见判断标准的重要性。在讨论问题时,如果听到诸如“好/坏”、“快/慢”、"大/小”、“多/少”一类的评价,一定要牢记:问清楚判断标准,再进一步讨论。不然很可能出现“鸡同鸭讲”的问题。

在企业中也类似,越是重大的问题,越涉及多指标评价,一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评审会,制定评价标准,或者由高层领导直接制定标准。

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在买房的时候,很有可能受制于资金,根本没法考虑这么多因素价格低、设计好、配套好的房子可能不容易找到,因此,人们只能在有限的情况下做出选择。这种客观限制和企业里的情况非常类似,很多时候决策者考虑的是眼前短期内能落地的方案,而并非长期内的最佳方案。

另一个现象是:有可能通过人们的努力,把房子改造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。比如,户型有缺陷,可以通过定制家具来弥补,通过家具搭配,提升了户型使用效率与使用感受。这样就打破了原有条件的限制,创造了新的可能。在企业中也是一样,很多时候限制条件只能限制住能力平庸的员工,优秀的员工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工作,打开新局面。

这些创造性的结果是机械地采用数据评估法所无法评估出来的,因此用数据做评估,得出的并非是完全正确的答案,它更像是一个参考数值,激励着人们改变现状,追求更好的结果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

本站访客数 人次 本站总访问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