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比分析法:通过树立正确的对比标杆发现问题
更新: 7/18/2025 字数: 0 字 时长: 0 分钟
对比分析法的思路非常简单,即通过两个或多个个体进行数据对比,通过对比看出哪个更好。比如对比A、B两个门店,可以把两个门店的收入数据并排放在一起,一眼就能看到差异,如图所示。
但是请注意:对比分析法只负责展示结果,不负责解释原因。比如在上例中,可以看到A门店比B门店的收入高,但为什么A门店的收入比B门店高? 并不能直接从对比中得到答案。
可能性1:对比的时间不同,A门店选择的时间是旺季、B门店选择的时间是淡季。在这种情况下,A门店的收入比B门店高的原因,就是旺季和淡季的差别,并不能代表A门店整体比B门店好。想知道A门店整体是否比 B门店好,要选择同样长的时间周期( 使用自然周期分析法或趋势分析法),如图所示。
可能性2:发展生命周期不同,A门店已到成熟期,B门店还在发展中。在这种情况下,A门店的收入比B门店高的原因就是成熟期和发展期的差别,并不能代表A门店整体比B门店好。想知道A门店整体是否比B门店好,要选择同样长的发展阶段(使用生命周期分析法或同期群分析法 ),如图所示。
可能性3:投入力度不同,A门店投入高,B门店投入低。在这种情况下,A门店的收入比B门店高的原因就是投入差别,并不能代表A门店整体比B门店好。想知道A门店整体是否比B门店好,要计算投入ROI(使用ROI分析法、盈亏平衡分析法、矩阵分析法 ),如表所示。
可能性4:自身条件不同,A门店位置好,客流量大,收入自然高;B门店位置不那么好客流量小,收入自然低。在这种情况下,A门店的收入比B门店高的原因就是门店等级差异,并不能代表A门店整体比B门店好。这时候要问一句: A门店占比有多少? 目前是否还有足够的好位置/好资源再复制一个A门店?这样才知道A门店的经验是可以二次利用,还是运气好而已(使用分层次分析法),如图所示。
如果不考虑各种情况,随意将两个门店摆在一起对比,则很有可能出现“瘸子里挑将军”的现象。之所以觉得A门店比较好,不是因为 A门店真的好,而是因为参与对比的其他门店都太差了。之所以参与对比的门店都这么差,很有可能是人为制造的,为了显示A门店很好,所以故意拉来一群“杂鱼”做陪衬,如图所示。
因此,做对比分析法要时刻注意:参与对比的个体,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。避免错误的分类对比导致错误的结论,比如,在传统企业中要对比两个门店,至少门店的面积、装修风格、地理位置都要差不多。将一个繁华地区的旗舰店和一个社区周围的便利店进行对比,是不符合常理的。
在互联网企业中,要对比微博、公众号、朋友圈等渠道广告的效果,首先是渠道间的对比然后才是渠道内不同投放位置的对比,这样才能看清每个渠道的特点。
很有可能,即使在一个分类内部,也有很多子类,比如,某个企业在全国有五大区域,每个区域有500家门店。即使具体到一个区域内,要对比的也太多了,这时如何进行第一步呢?可以先做分层,掌握每个区域的分层特点,再从每个区域内抽出来样本进行对比。有效的分层,能极大地降低出现对比错误的概率。
然而,只用这些简单的规则,依然很难保证对比的公正性。为此,还衍生出业务标签法、A/B测试、增长实验法等众多方法。在这里,只需牢记“对比分析,不是随便将两个项目放在一起来做对比,要有可比性才能进行对比”这个结论。这个结论非常重要!
对个人创业者而言,这是被人蒙蔽的常见场景。那些推销创业项目的人,都非常喜欢做对比,而他们的对比样本,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。对比的结果一定是“我推销给大家的项目非常好!”这时一定要提高警惕,多考察一下参照对象。
在企业里,这种不恰当的对比方法,也是瞒天过海的常用手段。很多人为了邀功请赏,会刻意挑选个案出来做对比,进而引发部门之间的争吵与混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