盈亏平衡分析法:通过盈亏走势发现问题
更新: 7/18/2025 字数: 0 字 时长: 0 分钟
盈亏平衡分析法,即统计从业务准备期到上线后实现整体盈亏平衡的全过程。盈亏平衡分析法主要为克服单个时间点观察的不足,从整体角度看业务表现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某门店每个月的收入、成本数据如图所示。如果只统计每个月的收入与成本,则该门店在第5个月已经实现了正收入。但考虑到前期的巨大投入,因此需要统计累计收入与累计成本的情况进行对比。通过对比发现,第5个月才刚刚开始有收入,第11个月才实现整体的盈亏平衡,第12个月开始才有真正的利润。
盈亏平衡分析法,一般关注以下五大指标。
- 盈亏平衡点出现的条件:累计投入达到x水平,累计收入达成xx条件。
- 盈亏平衡点出现的时间:从开始到盈利,需要多久实现盈亏平衡。
- 盈亏平衡点以后稳定的时间:稳定期有多长。
- 盈亏平衡异动:收入/成本指标是否突然波动。
- 盈亏平衡点以后的总利润空间:实现盈亏平衡后,还能挣多少钱。
如果业务尚在开展中,那么通过盈亏平衡分析法,可以及时发现问题,继而进行决策:继续投入或离开。如果业务已开展了一段时间,在被认定为是“成功案例”的情况下,则可以针对成功案例进行复盘,对其全生命周期的收入/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详细的分解,从而计算出成功案例的五大盈亏平衡指标,用来指导新业务。
成功案例的盈亏平衡指标,对于开展新业务有重大的指导意义。既能作为选择新业务的参考数据,又能作为监控新业务发展的关键依据。当发现新业务有以下情况时:
- 准备期投入不足。
- 成长期发育太慢。
- 稳定期出现异常波动。
通过监控收入/成本曲线,就能发现问题,从而及时做出预警。
有以下两种常见的盈亏平衡基本形态。
1.形态一:规模经济型
这种形态一般在准备期和成长期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,用于抢占市场份额。一旦市场地位被巩固,后续经营成本逐渐下降,就能尽享市场利润。这种做法在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有应用,只是传统企业一般利用巨大的生产线,以及高精尖的生产工艺推出新产品,建立“护城河”。互联网企业则更倾向于“烧钱”换市场,通过巨量补贴从对手手里争夺消费者,达成近似垄断的效果。
规模经济型成功的要素在于以成本换空间,因此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失败场景。
- 投入方向错误,未能找对市场。
- 无节制使用成本,导致负债过重。
- 盈利能力被高估,后续乏力。
反映在盈亏平衡曲线上,通常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形态。
2.形态二:小步快跑型
这种形态一般能在短期内见效,通过建立第一个成功试点,验证想法,发现机会点,之后再推广。这种做法在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有应用,只是传统企业一般利用单个门店做试点,而互联网企业则更倾向于利用一款新APP做试点。
这种做法相对可靠,不像规模经济型一样,不确定未来会不会成功,其能快速实验对错,从而很适合普通人创业。但这种做法有局限性:小范围内的成功,不代表一定能扩展到大范围。在扩张过程中,还会出现以下现象:
- 扩张速度过快,成本失控。
- 单个成功投入要求太高,难以复制。
- 大量复制以后,抄袭者/仿冒者增多,竞争力下降。
反映在盈亏平衡曲线上,通常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形态。
因此,无论是成功案例,还是失败案例,都能通过增长曲线总结出规律,从而指导后续的操作。当然即使做到这一步,仍然只考虑了整体收入和整体成本两个要素。想要做得精细,还需要考虑更多的要素,引入更多的指标和更复杂的分析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