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OSM模型:从商业目标出发建立数据体系

更新: 7/18/2025 字数: 0 字 时长: 0 分钟

1.OSM模型的定义

在考虑过程指标后,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投入/产出之间的关系,把以下3件事讲清楚才能有清晰的行动计划,指导工作开展。

  • 目标是多少?
  • 如何达成目标?
  • 如何监督执行?

这里有一种标准化的梳理方法: OSM模型。OSM是3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

  • O(Objective): 目标。
  • S(Strategy): 策略。
  • M(Measurement): 度量。

它是一套业务分析框架,而非算法模型,适用于目标已经清晰、行动方向已经明确的情况。当清晰目标以后,需要制订执行计划。OSM模型就是把宏大的目标拆解,对应到部门内各个小组具体的、可落地的、可度量的行为上,从而保证执行计划没有偏离大方向。

2.制定目标的方法(O:Objective)

举个简单的例子,某生鲜电商App的运营部门收到公司的指令“提升沉睡用户的付费激活率,至少提升至一倍”,这就是一个具体任务,之后可以用OSM模型进行梳理和描述。

第一步:把文字变成数学,用数据指标定义目标,如图所示。

img_6.png

这一步转化非常重要。因为在企业工作中,大部指令都是随口下发的,很有可能根本不可量化。完全不可量化的指令有:“我们要力争上游,加倍努力......”,不可量化就不可执行,对于这种指令必须进一步清晰。

还有些指标是部分可量化的,如:

  • “我们要争做行业第一”:行业的什么指标第一? 在多长时间内成为第一? 行业数据以何为准?
  • “我们要实现业绩翻倍”:从几月几日的多少,增加到几月几日的多少?
  • “我们要扭亏为盈,稳中带升”:是一个月扭亏为盈,还是在一段时间内扭亏为盈即可?

清晰了目标,才能进一步思考工作方法,这一步不做好,后续一切免谈。俗话说,“如果不知道航向在哪里,任何风儿都不会令你满意”,讲的就是这个问题。

制定目标不属于数据分析部门的工作范畴,属于业务部门的工作范畴。在制定目标阶段,“想”做成什么样,比“现在”是什么样更重要。目标主要是由领导们来制定的。但是,数据可以辅助论证实现目标的难度,从而侧面辅助目标制定。

最简单的验证方法是看过往指标的发展态势与目标的差距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目前业绩指标为2800万元/月,过往最高环比增长率为17%,平均增长率为8%。制定的目标业绩指标为下一年的月均业绩。

目标制定出来以后,对比过往数值,会有5个状态(见图,图中显示了前4个状态):

img_7.png

(1) 挑战难度:巨大

如果过往最高值x过往最高增长率都无法达成目标,那么这不光反映出了目标制定得高,还有可能意味着现有的办法无法达成目标,要找新方法,因此难度巨大。

(2) 挑战难度:艰难

过往最高值X过往最高增长率可达成目标,但过往最高值x平均增长率无法达成目标这种情况下实现目标的难度略低,但仍具有挑战性,需要保持住当前的增长态势。

(3) 挑战难度:一般

过往少部分月份的业绩可达成目标。这至少说明过往有成功案例。有成功案例就有标杆可以参考,有数据可以分析。虽然看起来实现难度高,但是还是有迹可循的。

(4)挑战难度:简单

过往大部分月份的业绩可达成目标。此时有更多的经验和数据,且目标看起来没那么高,员工的积极性也高,实现目标相对简单。

(5) 挑战难度:“躺赢”

过往全部月份的业绩都可以达成目标。这种就是守成型目标,只要稳住就行,看起来似乎是“躺着就能赢“(只要不是整个业务处于连续下跌的状态就能实现)。

当然,还可以结合投入/产出比等数据分析目标的实现难度。理论上,即使是挑战难度巨大的目标,只要有足够的资金、人力投入和发展时间,也是有可能完成的。最怕的就是目标制定得高,投入少,发展时间短,所谓“多快好省”是一定会出问题的。

通过数据检验目标,并非一定要推翻目标,而是让决策者清楚目标的实现难度与所需的资源,从而合理配置资源,安排工作;也让执行团队清楚目标的实现难度,找到可学习的标杆从而更好地找到落地办法。

当然,在制定目标时,有一些内容是要尽力避免的。

  • 不可量化的大话、空话、套话。
  • 容易造假的过程指标,比如注册人数、页面访问量。
  • 可以轻易用资源投入提升的过程指标,比如活动参与率、活动人数
  • 在不考虑产出的情况下,一味压缩成本指标。投入/产出是有关系的,成本低,产出也没保障。

这些做法很容易引发业务的“虚假繁荣”,最终拖累业务的发展,要特别警惕。

3.制定策略的方法(S:Strategy)

有了目标以后,可以继续讨论落地策略。下面还是以某生鲜电商App来举例,策略制定可以考虑图所示的内容。

img_8.png

在制定策略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。

(1) 策略是具体可执行的动作

比如发短信提醒、发优惠券、选择特供产品等,这些都是具体的动作,能用数据监控,也能切实让沉睡用户觉得再买一次菜很划算。因此,在制定策略时需要落实到具体可执行的动作上。

这里最常出现的错误是把策略当成了目标的分解,具体如下。

  • 策略一:要唤醒华东地区的沉睡用户。这是把目标按地域进行了分解。
  • 策略二:要提高沉睡用户的登录率。消费 = 已注册沉睡用户 X 登录率 X 付费率,这还是在分解目标,只是基于购物流程的分解。

还有一种错误是策略与目标没有直接的关系,或浮于表面,具体如下。

  • 策略一:运营小组的同事们要团结一致。这是口号。
  • 策略二:运营工作要真抓实干,加强常规服务,减少用户流失。这是浮于表面。
  • 策略三:要做大规模品牌宣传,提高品牌知名度。这是绕弯子。品牌宣传能唤醒沉睡用户但它是广撒网式的宣传,并不是直接的唤醒沉睡用户手段。

为了避免这些错误,最好梳理一下有哪些手段可以直接产生效果。比如要唤醒沉睡用户,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短信、电话外呼、朋友组队等方式。先把这些手段列出来,再对这些手段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。

(2) 策略要分先后顺序

制定的策略可能有很多,要先排序,不然无法做出合理的计划。比如对于沉睡用户的唤醒,首先要解决的是用户触达的问题。既然用户已经长时间没有登录App了,那么他很有可能已经卸载了App。

这时候,第一步:要先解决用户触达问题,分析App内部信息推送、短信推送、电话外呼.朋友组队......到底哪种方法效果好。

第二步:是分析用户触达以后,用什么内容/产品可以吸引用户下单。

第三步:是分析哪种产品的优惠力度有吸引力等,这样层层深入才能做到有条不紊。

因此,对策略的梳理最好按一定的逻辑展开,比如在上例中是按用户购物流程进行梳理的。

(3) 策略要能量化监督

比如“提高员工对沉睡用户的重视”,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策略,但“重视”本身无法量化因此直接把策略定为”提高重视“,就会让这个工作变得无法落地。此时,可以对“提高重视的具体手段进行量化”。

  • 举办一场介绍流失用户重要性的培训。
  • 进行一次问卷调查,调查员工对沉睡用户/活跃用户的重视度。
  • 在X月X日前,提交解决沉睡用户的方案。
  • 对于沉睡用户的资源投入,需达到X%以上。

以上这些均是可量化的指标,且能否反映员工是否重视沉睡用户,之后即可进行监督了。

4.制定度量指标的方法(M:Measurement)

制定策略以后,就能对每一条策略进行量化了,从而定义衡量策略的指标,如图所示,

img_9.png

TIP

度量是对策略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进行监督,保障策略执行到位。在很多情况下,业务发展不好并非策略问题,而是策略的执行没有到位。

5.OSM模型的使用方法

OSM模型有正向和反向两种使用方法。

(1) 正向使用OSM模型

在项目开始前,分解大目标,明确行动和每个行动考核指标。这就是上面的例子所演示的工作流程。企业想要实现数据驱动,理应这么工作。

(2) 反向使用OSM模型

在项目前期没有做什么筹备,事后复盘发现一堆问题,这时想要检讨为什么出问题了,可以反向使用OSM模型,把项目中的策略一一梳理出来。把衡量策略的度量指标整理出来,之后再看这些策略和目标之间有没有关系。

在没有实现数据驱动的企业里,反向使用OSM模型的用处更大! 因为很多企业就是“事拍脑袋,出事拍大腿”,在项目策划推广阶段压根没有想清楚,只是因为以下原因才去做的:

  • 过去这么做,所以现在这么做。
  • 别人这么做,所以自己照着做。
  • 领导说这么做,所以自己听着做。

至于这么做有没有影响、能有什么影响、影响到了谁、与大目标有没有关系、与大目标有多大关系完全不知道,这时候对于这些内容重新复盘是很有必要的。

通过OSM模型对问题进行梳理后我们能发现: 策略与目标到底有没有关系,策略的执行到底有没有到位,从而发现问题。

还是用上面的例子,如果事先没有厘清逻辑,通过“拍脑袋想策略”,则很有可能得到以下几种有问题的策略。

(1) 听着厉害但没用的策略

比如建立精准的用户流失预测模型。这听起来很厉害,可实际上预测完了用户流失对指标有改善吗?单纯预测用户流失并不能让用户回来,最后还是得发信息、发优惠券。没有模型这些照样得做,有了模型这些也得做。

(2) 有用,但只有局部用处的策略

比如在App内发优惠券。注意,上述案例中的场景是针对沉睡用户的。所以单纯地在站内发优惠券,只能影响仍在登录App的部分用户,影响不了其他沉睡用户。此时分析沉睡用户的登录比例数据就能看出策略的局限性。

(3) 全局有用,但用处有限的策略

比如设置签到有礼、浇水种树送果实等小游戏。虽然别的App也设置了,看起来能影响用户行为,但是执行效果到底如何?能否促进沉睡用户转化,还是仅仅吸引了活跃用户参与,需要结合其度量指标一一分析,从而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。

总之,使用OSM模型能有效避免“拍脑袋做事”,建立清晰目标—>行动—>结果的逻辑链条有了这样清晰的链条,后续就能建立监控体系,系统监控业务发展走势了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

本站访客数 人次 本站总访问量